
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通讯员 唐东军配资正规网上炒股
11月1日,三峡工程迎来完成整体竣工验收五周年。五年来,三峡工程通过科学调度和精益运行,防洪、发电、航运、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充分发挥,交出“十四五”硬核答卷。
拦洪290亿立方米
三峡大坝泄洪。(湖北日报通讯员汤伟摄)
“十四五”以来,三峡工程在长江上游水库群的配合下,科学开展拦洪削峰错峰调度,累计拦洪总量突破290亿立方米,极大地减轻了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,在保障防洪安全方面发挥着核心骨干作用。
2021年,长江上游发生秋汛,最大洪峰流量达55000立方米每秒,三峡水库精准“削峰”,拦蓄大量洪水。2024年汛期,长江流域发生3次编号洪水,1号、2号洪水期间,三峡水库累计拦洪126.8亿立方米,最高拦洪水位166.55米,有效降低长江中下游水位,为团洲垸堤防决口应急抢险救援创造有利条件,避免了城陵矶附近地区蓄滞洪区和洲滩民垸的分洪运用。
发电4230亿千瓦时
三峡左岸电站。(湖北日报通讯员汤伟摄)
作为我国“西电东送”“南北互供”的骨干电源和重要清洁能源生产基地,“十四五”以来,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超4230亿千瓦时,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1.28亿吨,减排二氧化碳3.47亿吨。
以三峡工程为核心,我国在“十四五”期间建成总装机容量达7169.5万千瓦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,通过“六库联调”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,清洁电能输送到华中、华东、华南及川滇等地区,成为保障能源安全的“压舱石”。
货运总量超7亿吨
繁忙的三峡五级船闸。(湖北日报通讯员汤伟摄)
“十四五”以来,三峡船闸过闸货运总量超过7亿吨,年度货运量连续3年突破1.5亿吨,最高峰2023年达1.68亿吨。三峡升船机则充分发挥快速过坝通道作用,累计通过旅客超过170万人次,通过货物超过1500万吨。
三峡船闸和升船机联合运行,大幅提升了通航效率,不仅保障了西南地区民生物资运输,更以“交通+旅游”模式带动沿线相关服务业,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。
补水824亿立方米
三峡水库2025年175米蓄水。(湖北日报通讯员陈臣摄)
通过科学调控水库出库流量,三峡水库在枯水期为长江中下游提供了关键的水资源支撑,“十四五”以来,累计补水总量达824亿立方米,有效保障了生产、生活、生态用水需求。
2022年,长江流域遭遇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夏秋连旱,三峡水库积极响应,开展2次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,全力确保中下游供水和生态安全。
今年4至6月,根据长江中下游灌溉补水需求,三峡水库先后开展3次专项保灌溉补水调度,有效改善了沿江主要灌溉泵站取水条件,保障湖南、湖北地区农田灌溉用水需求,为夏粮丰收奠定坚实基础。
放流1270万尾
今年4月在湖北宜昌举行的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现场。(湖北日报通讯员陈臣摄)
“十四五”以来,三峡集团持续保护长江流域珍稀动植物,累计放流中华鲟等珍稀特有鱼类1270万尾,引种保存特有珍稀资源植物899种,并推进繁育技术研究,让更多“水中精灵”“植物瑰宝”回归自然。
2021年起,宜都江段“四大家鱼”产卵规模增加至80亿粒以上,至2025年达到310亿粒;沙市产漂流性鱼类总产卵规模约696亿粒,其中“四大家鱼”总产卵规模418亿粒,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,荆江河段“四大家鱼”自然繁殖规模恢复至20世纪80年代水平。
2021年10月,三峡库区特有珍稀植物、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丰都车前种子随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。2024年3月,部分太空育种在湖北秭归完成首次大规模野外回归。
游客总量突破1150万
三峡工程博物馆好奇水电中心开展科普志愿活动。(湖北日报通讯员毛翔春摄)
三峡工程与三峡工程展览馆、三峡工程博物馆、坛子岭、185平台、截流纪念园、世界著名大坝微缩景观园等构建起“一核多点”的教育矩阵,从昔日的工程现场变身为热门的“文化会客厅”。
“十四五”以来,超1150万游客前来三峡大坝旅游区打卡配资正规网上炒股,2023年、2024年游客数量连续突破300万大关。现代工程技术与自然风光、人文景观的巧妙融合,让游客在欣赏三峡工程壮丽景观的同时,深入了解其建设历程、卓越成就及综合效益,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。
泓川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