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说起糖尿病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“吃糖多了”现货配资网,其实不完全对。糖尿病的出现,和我们每天怎么吃、吃什么、吃多少都有关系。

尤其是一些平时看起来“健康”的食物,吃多了反而容易引起血糖飙升。不少人以为只要多吃蔬菜就没事,但真不是所有蔬菜都适合糖尿病人吃。
有些蔬菜吃下去以后,血糖升得特别快,对中老年人来说,等于是“隐形的糖”。尤其是已经有血糖偏高、糖尿病家族史,或者身体肥胖的中老年人,更要注意这些“升糖菜”。
吃蔬菜也要挑,下面这4种蔬菜升糖快,尽量少吃

很多人以为青菜就是青菜,怎么吃都行,但其实不同的蔬菜,升糖能力差别很大。有些蔬菜含有大量淀粉,吃下去后在体内转换成葡萄糖,结果就是血糖一下子就冲上去了。
第一种是土豆。土豆虽然是蔬菜,但其实属于淀粉类蔬菜,和白米饭差不多。煮熟的土豆,吃下去以后消化得很快,血糖升得也快。
尤其是做成炸薯条、土豆泥、红烧土豆、土豆饼这些,吃一口顶半碗饭。特别是爱吃土豆炖牛肉、地三鲜的朋友,一定要控制量。

第二种是红薯。红薯虽然是粗粮,但它的糖分也不低,特别是蒸熟后口感变甜,甜味越重,升糖速度也越快。
如果是糖尿病人,或者血糖控制不好的人,天天吃红薯当主食,其实并不合适。尤其是红薯粥、烤红薯、红薯粉这些,吃多了升糖很快。
第三种是玉米。玉米确实是粗粮没错,但它也是高碳水的食物。很多老年人喜欢用玉米煮粥、煲汤、做窝头,可是你知道吗?

一根玉米的热量,相当于一碗白米饭。而且玉米中的糖分也不少,吃多了一样会让血糖升高。
第四种是南瓜。南瓜的口感香甜,很多人觉得它“甜而不腻”,有些人甚至天天拿南瓜当饭吃。但其实南瓜含糖量也不低,特别是蒸熟或者煮烂以后,甜味更明显,升糖更迅速。
如果是糖尿病人或者血糖偏高的老人,南瓜不能多吃,更不能当主食。
为什么这些蔬菜升糖快?背后是“血糖指数”在作怪

很多人不理解,蔬菜怎么可能升糖?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平时说的“蔬菜”,分为叶菜类和根茎类。
叶菜类的,比如菠菜、芹菜、油麦菜、苦瓜,这些水分多、纤维多、糖分少,升糖速度慢,适合糖尿病人吃。
而根茎类的,比如土豆、红薯、玉米、南瓜,这些都是“淀粉型蔬菜”,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,一吃就容易转化成糖。
这些食物的血糖指数(GI)普遍较高。血糖指数越高,吃进去以后血糖升得越快,对胰岛功能的压力就越大。

对于中老年人来说,身体代谢功能减弱,胰岛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也下降,如果总是吃这些升糖快的蔬菜,就容易让血糖反复波动,甚至引发糖尿病。
那蔬菜还能吃吗?当然能,但要吃对
蔬菜是不能少的,它们富含维生素、矿物质、膳食纤维,对身体有很多好处。但关键是要选择升糖慢的蔬菜、吃法要得当、量要控制好。
日常生活中,推荐大家多吃一些苦瓜、芹菜、西兰花、黄瓜、茄子这些升糖慢的蔬菜。这些蔬菜不仅含糖量低,还含有丰富的纤维素,有助于控制血糖、保护血管。

比如苦瓜,它里面含有类似胰岛素的成分,有一定的辅助降糖作用;芹菜富含膳食纤维,又能帮助降压;西兰花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,能保护心脑血管;黄瓜、茄子含水量高,热量低,也很适合糖尿病人吃。
这些蔬菜,不仅适合糖尿病人,也适合想要预防糖尿病的中老年人。每顿饭都搭配一盘绿叶菜,既能增加饱腹感,又能延缓血糖上升。
蔬菜怎么吃才更健康?别再炒得油光发亮了

很多人做菜习惯放很多油,尤其是炒青菜的时候,油多、盐多,虽然味道香了,但其实对身体没什么好处。特别是糖尿病人,如果炒菜油太重、调料太多,也会加重胰岛负担。
建议做蔬菜时以清炒、水煮、凉拌为主。比如西兰花焯水后拌点蒜泥、芹菜切段炒鸡蛋、苦瓜清炒少放油,既简单又健康。
主食搭配粗粮,比如燕麦、玉米糁、小米、荞麦面、红豆饭等,能延缓糖分吸收,控制血糖波动。

还有一点,很多人喜欢把蔬菜煮汤喝,结果把菜扔掉只喝汤,其实营养大多在菜里,汤里糖分反而更高。
所以别只喝汤不吃菜,尤其是煮了南瓜、红薯的汤,糖分很高,血糖不稳的人要特别注意。
家里老人血糖高,饮食就得“细水长流”
控制血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也不是只靠吃药就能解决的。吃得对,比吃得多更重要。很多老人觉得自己年纪大了,想吃啥就吃啥,反正活一天算一天。其实这样的想法很危险。

糖尿病不是一下子就来的,而是长期吃错、动得少、体重增加以后慢慢显现出来的。特别是家里有糖尿病的亲人,自己又有高血压、脂肪肝、腰围粗,血糖就更容易出问题。
所以,平时一定要注意饮食搭配,主食不超过一拳头大小,每顿饭一半以上是蔬菜,少吃加工食品和甜食,多吃天然、简单的食物。
每周称一次体重,腰围控制在合理范围内,都是有效的预防手段。
总结:蔬菜虽好,但不是每种都适合中老年人
很多人觉得“多吃蔬菜身体好”,但如果吃错了蔬菜,反而可能让血糖飙升,诱发糖尿病。尤其是土豆、红薯、玉米、南瓜这些含淀粉高的蔬菜,吃多了对血糖控制不利,中老年人要特别注意。
建议多吃苦瓜、芹菜、西兰花、黄瓜、茄子等低升糖蔬菜,做菜少放油,主食搭配粗粮,餐餐有蔬菜,样样不过量,才能把血糖稳住,把健康守住。
管住嘴、迈开腿、心态好,血糖自然不容易出问题。健康不是靠运气,而是靠一点一滴养出来的。
参考文献:
[1] 胡奚榕,李婷欣. 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[J]. 健康体检与管理,2022,3(4):408-410,438.
[2]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.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(2020年版)[J]. 中华糖尿病杂志,2021,13(4):315-409. DOI:10.3760/cma.j.cn115791-20210221-00095.
[3] 李明秀,王建. 血糖生成指数与糖尿病饮食管理[J]. 肠外与肠内营养现货配资网,2005,12(5):303-305. DOI:10.3969/j.issn.1007-810X.2005.05.015.
泓川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